谢纯龙:浙江的青瓷可以分为大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应该是东汉至六朝这个阶段,这个阶段的窑址的主要分布区域在上虞长江中游地区,意思就是说我们我国做的青瓷从东汉中期开始已经能够烧造出一整个的青瓷。从东汉中期开始到了三国西晋的时候,青瓷达到了第一个高峰。从东晋开始衰落,到南朝进入了一个低谷的时期。当时从东汉到六朝的一个实力中心,应该在上虞长江中游地区。它的窑址根据普查资料,有将近120处,通过这几年他们又开始进行调查,又发现了几十处窑址,都是从东汉到六朝时期的,所以那边的窑址规模宏大。

  接下来就是上林湖。上林湖是古代所称的越窑的一个实地中心,也就是唐五代到北宋的一个越窑的实地就是在上林湖,所称的越窑,就是在这里。这段时间从唐开始,到了北宋,也就是说到了晚唐达到一个高峰,也是一个鼎盛时期,最突出的一个成就,就是烧造出来秘色瓷,到了北宋中期开始,慢慢开始就要走下坡路,到了北宋晚期就开始衰落了。到了南宋初,又有一段比较繁荣的时期,这是上林湖一个区域的情况。还有一段时期,就是越窑开始衰落,龙泉窑起来,浙江主要是有三个大的发展阶段,一个青瓷,一共三个阶段。

  孙威:我们从2001年来了以后,2001年、2002年其实两年基本上解决了一个工艺的问题。就是怎么样把越窑青瓷的一些材料、一些技艺、技法的恢复,我们都做了相当多的工作,基本上把这些问题,基本上都解决掉了。然后从2002年,一直(到)2003年开始,我们就往工艺越瓷深入了,就是把越窑各个时代、各个系统的东西把它提取出来,想要去做一点小复制。但是后来挺困难的,因为工艺的基础是建立在龙泉窑的基础上开始做的,但是虽然解决了问题,但是从器械上、材料上的运用还不是很娴熟,所以我们就开始又从材料上解决问题。所以就是反反复复在这个过程,起初对越窑的理解,2010年、2009年头尾,差不多八九年、近十年时间,小十年时间,我们都把工作想得太简单了,就好像做一个形状,跟古代差不多,好像就解决越窑恢复生产的一个问题了。但是差不多做了近十年、小十年、后来感觉自己走进了一个误区,后来我们就开始自己检讨自己,然后就开始定目标,差不多2006、2007年就开始找原因了。我们定的目标,就是做了一个30年规划。30年的规划,前10年,就是说从2010年到2011年这十年我们还是以恢复工艺技法为主,叫做工艺越瓷这么一个10年;然后从2011年到2021年我们做一个返古越瓷,现在我这个阶段就开始做返古越瓷阶段,去做一个对古代的深入探讨、深入研究的过程,做返古越瓷这么一个过程;等2012年之后我们就做新越瓷。也就是说在工艺解决问题以后,对古代了解以后,我们开始创造新的越地的瓷器。

  谢纯龙:1982年中国陶瓷史当中就把从东汉一直延续到北宋统称为越窑,到了90年代初有学者提出来,东汉至六朝时期,与唐五代的越窑,它们本身就是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把东汉至六朝这一段称为“先越窑”,因为在越窑之前,称为“先越窑”,唐五代到北宋称为越窑,这个就是历史上一直称呼下来的,也就是以上林湖为中心一个越窑的(06:38)。至于越窑的发展过程,大致是这样子,从隋至唐初,越窑(06:48)瓷器质量很差,胎不是很精细,都含有沙,说明它的陶器不是很好,器型也不是很规则,因为胎里面有沙泥,所以它的器表都是很粗糙,另外一个它的釉基本上很薄没有光彩,玻璃质感不强,所以整个装烧的制作工艺相对来说是比较差的,所以它的产品质量不是很好。那么到了唐代中期,它的制作技术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它的产品质量有了显著的提升。从胎来说,它的胎里面很精细、很细致,基本上没有泥沙了,沙就没有了,而且釉比较均匀,有光泽感,玻璃质感强,器物的器表比较光滑、平滑,所以它的产品质量一下子就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孙威:我学艺的时候是从越窑开始的。刚来的时候,我爸带我去上林湖去看,湖边上陶瓷的碎片,很感人,从来没见过那个遗址有这么多的碎片那种概念,当时感触比较深。后来慢慢、慢慢的,自己经常没事干上林湖,看片碎瓷片,看看遗址,然后去挖点土,然后回来自己做实验,慢慢培养兴趣,差不多也花了五六年、六七八的时间,才慢慢把自己的兴趣培养起来。一旦兴趣培养了就一发不可收拾了,自己就开始大量的搜集资料,大量去做实验,然后开始动手制作。所以我做的很多东西,还是以学习古代的某一些东西为主,但是做得跟它不一样。但是通过这个摸索过程中,又有一些跟它不同,但是又是从这里的材料做的,别的地方,就很有意思的事情出现。我们烧一个窑81小时,基本上一刻都不会睡觉,而且要不停地动脑筋,去考虑窑里的所有变化。要守着烧才行,而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而且不是说烧,不是以小时计,是以天计的。秦砖汉瓦烧一个月,30天才能烧成,我们差不多烧水缸都要烧10天到半个月。

  谢纯龙:从国外出土的一些材料来看,唐代中期开始,越窑的产品开始向国外进行外销,这个就是从宁波的和义路码头,就是唐代的海运码头大量出土的越窑青瓷已经得到了验证,到了唐代晚期大量的输出,五代、北宋都是大量的输出。从出土的一些国家情况来看,大概有这样的一些国家有青瓷出土,日本、朝鲜、泰国、菲律宾、斯里兰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印度、阿曼、阿拉伯,还有再到那边,伊朗、伊拉克、埃及,都有出土唐至北宋时期的越窑青瓷,特别是在前几年他们印尼有一个吉利(10:49)中国的瓷器,其中仅仅是越窑青瓷有30万件之多,30余万件,说明在当时越窑青瓷大量的向国外输出,应该说在当时上林湖越窑这个地位是很高的。

  另外一个是越窑的技术很高,对其他的窑口都产生过不同程度的一些影响。包括婺州窑、德青窑、龙泉窑、哥窑,包括北方的耀州窑、鲁窑、洪州窑,都有影响,对它都有影响。特别是高丽青瓷,这个影响还要大。高丽青瓷,早期它的高利青瓷,它从窑炉、装烧的工艺包括器型,全都是越窑这一套技术,说明当时在五代的时候,我们越窑整个烧造的工艺技术已经输出到高丽了。

  孙威:要想达到更高的成品率,中间加了一个素烧,先把你胚烧朝砖头瓦片的状态,就先烧成陶,手捏也不容易坏掉了,然后遇到水也不会化成泥土了,然后再去撕釉,再把釉喷到上面去,然后再重新进窑炉沉烧,这样稳定性会高很多,所以我们现在基本上走两次烧成的概念。但是古代的话,基本上是一次烧成,就是成型以后,干了以后,基本上直接撕釉就烧了,所以古代次品率会相当高。然后做反秘色瓷,我爸也去大量搜集资料,然后去山上找原材料,包括对越窑青瓷最经典的秘色瓷的一个深入探讨,人家书本上也有描绘,古人也有描绘过,秘色瓷的描述非常美好,“千峰翠色如冰丝”,各种各样的描绘,然后我们就开始捕捉古人对它描绘当中的一些细节,去寻找秘色瓷,也就是说广义越窑里面经典的一个秘色瓷器的一个精神在哪里,然后我们就开始往那个方向去考虑。后来我们做出,2009年真正成熟的烧出来类古代秘色瓷的一个新的系统的瓷器,它有什么特点呢?首先釉面叫如冰似玉,质感上真的有玉的质感,手触去不会有冰凉的感觉,相对比较像玉一样是温暖的、柔和的,就好像摸到婴儿皮肤上的感觉,所以那个釉面非常的滋润。挺想做一个类于传承基地概念,或者是一个师徒制、教授概念这样传承的方式方法。通过他们对我的教授,然后我再把这些所学知识传给其他人,通过某一个方式方法,是师徒制好呢,还是家族式传承,还是以开放式教学?找一个未来几十年我要摸索的一个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