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和:象山竹根作为实用器具什么的应该是一直有的,因为我们象山是有很多竹林,从小山区人以竹作为衣食住行都有的,竹尾巴(做的),比如说一些竹床、竹椅、瓢、罐什么,量米的升。但是如果真正作为竹根雕工艺品的话,特别是竹根雕,那应该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弄起来的,觉得这个东西好像竹根雕做起来简单,比木雕还简单,而且这个材料也不用买,我老家就是山区里面,门口都是毛竹,毛竹弯下来就好了。所以我们当时用竹雕试试看,但是确确实实也不是比原来想象的那么简单,因为它是空的,很难做。当时还不知道应该怎么样做,大家聚起来,派了几个人,先试样,当时在民间里面租了一间房子,有十几个人,其他几个人一起用在外面做油漆工什么赚来的钱,我们集中推选出来四个人进行创作样品的,试样的,在农村里面租了一间房子,辛苦了两个月的时间,我当时做了一些手绘图,有二十四个朋友在这次做的。当时做起来的话,因为我们是四个人搞的,我是集中搞这个手绘图,功夫最大的一个。当时做起来人家没有说不好,很多都很精致,竹根可以做这么个东西。但是最后的话,一直没有订货。后来才知道,这个东西就是工太大,成本太高,一般人不会订货的。

  经过了好长时间的摸索思考,我发现两个问题。一个我们都是文化大革命时候学的,那时候丧失久(音),所以我们学的雕刻技术和传统的都没有了,没机会,那文化大革命老的东西都丧失久了,肯定不会做这个东西了,我们家具人家也不要的。所以就没有涉及这个。另外一个就是仿古的颜色我们搞不来,所以我就一改传统的同底雕(音),同底色雕法,因为传统的雕刻,竹根全部都是同底色雕的,雕好以后,像木雕一样的,不留自然痕迹的。那么我想这个自然的东西应该留下来不是更好吗?为什么不要做,前面做一下,基本上形体,根据竹根形状来构思,然后把自然和人工结合在一起,经过适当的雕刻,关键是脸部,其他的顺其自然,一看就是竹根。

  陈春荣:其实我认为竹根雕作品它也有古色之美,比如说它的构造有竹根须、竹皮、竹肉、竹米、竹黄、竹节等等,每一种构造的机理都是有不可替代的美。所以说做出来的竹根雕它经过精心的处理、选材、制作等等,然后做出来的作品是无需要一种掩饰,或者着色,行业里面有一句话,称竹子为“玉镯”,“玉”其实是最美的一种材料,为什么把竹子和玉媲美?说明竹子的素雅之美恰恰和玉可以媲美,还有竹子的这种精神什么,不知不觉地,人们把竹子人格化了。比如说竹子的清雅、幽静、虚心、向上、节贞等等,那么我们作为竹刻者,自称为“竹人”,那么既然是竹人,首先要爱竹,还要懂竹,那么这样的状态下,才能和竹子相互沟通,才可以把作品做得更好,正因为这种竹子的精神,让我崇拜,甚至越陷越深。

  张德和:根雕和其他的东西不同,它首先要看到它形状,木雕的话不需要看形状,一块板拿过来,我图纸画好,构图构好就可以雕了。根雕的话,它一定要看这个形状,木雕可以立主题,我立一个主题,现在说做“一带一路”,我把它画起来。但是根雕不能做“一带一路”,你必须得找到材料,这个材料适合做“一带一路”,所以这个它要凑的。我一路过来我都是创新的,我这种性格,在民间作为油漆工的时候也就喜欢创新,一张床做好了,第二张绝对不一样的,而且一张床左右两边我都做不一样的,这个既是好,也是坏,这个会很累,人家都一个样子做了十几套,不要累了。我老是在换,是很累,但是也锻炼了我的一种创新能力。我觉得竹根材料,根雕这种东西是独一无二的,独一无二的东西,卖掉了有点可惜,其实每一件作品都是你的儿女,因为我是心血花进去的。尤其我说,艺术是情感,情感产生的东西。

  陈春荣:在原来的竹根雕形式上,发展了一些比如说在材料上面的一些选材、处理,到制作、截枝、完成。其实这是一系列非常谨慎和严谨的事情。还有在类型和形式上面,比如说原来的竹根雕它只是局限一种欣赏和摆设,现在我又把它发展到一些实用上面,比如说茶道上面的用器,香道上面的用器等等一系列的一些发展。

  那么还有在技术方面,技法,原来我们象山竹根雕就是以根这个特点比较明显的,后来我又在技法上面,比如说留青竹刻、浅刻等等,又发展了一些形式上面的作品。

  作品类型方面也比较丰富,比如说古县(音)、佛像、案头、摆饰、山水花鸟等等,竹子从头到尾其实我觉得在我眼里都是宝,甚至作品的大小都不一,大的可以四五十厘米高左右,小的甚至在一厘米左右,其实竹子浑身都是宝。

  张德和:竹子它有一种文化内涵在里面,竹子其实是中国人的一种精神标杆,文化内涵也在里面,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子是一种象山人品格的象征,所以说历代文化人都喜欢表现竹子写诗、绘画,所以说竹子它有一种特殊性,比木头要有文化得多。所以有一本书里面,就是讲竹子发展是第一位的。所以你到现在的话,真正一节竹雕,古董的竹雕,比木雕,比一般的象牙什么都要贵。

  陈春荣:竹子材料它实际上是不值钱的,但是它的地位是极不平凡的。历史以来都是被人们称为是“君子”,它象征着人格,虚心、向上、高洁,比如苏东坡有一句名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还有郑板桥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等等。

  张德和:那么现在竹雕当然它是有一个古董价值在里面,竹子它其实是一个很好玩的很好的东西,但是你现在有一种偏向,现在一般其实他们不是在欣赏艺术,很多在欣赏材料。所以同样的东西,紫檀木、黄花梨、或者是雅柏(音),他们就是哪种材料好,价格就高。其实我觉得真正的艺术品,它是讲艺术内涵的,讲艺术性的。比如说绘画本来就是一张纸,但是工艺里面有附加值的。所以我倒不偏重于这个,我觉得应该真正好的作品做出来。但是,你这种现在文化生产方面,首先你的材料很好,很多是先看重材料,所以很多人现在比较聪明,尽量买好的材料,这种比较受群众欢迎。

  那么竹子有一点好,这个我觉得是个非常难得的。因为,木雕和根雕,它活的不能弄,活的砍掉就水土流失。那么竹子的话,因为竹根本身挖下来锯掉的废物,而且越挖掉越好。所以我们借了这个机遇做了竹根雕,把废物变成艺术品了。

  一个馆,我刚才讲,你把东西全部卖掉就留不下来了,因为我本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三级的,后来是馆变成传承基地了,我当时想,这个东西独一无二,能够留下来。留下来的话,给后人以后一个观摩的东西,让人家经常会看这个东西,对自然美,或者是家乡艺术能够(欣赏)。艺术这个东西需要熏陶的,对不对?你一年看一次没有用的,所以我的馆现在免费开放,让他们经常走进来看看,你看一次的话艺术熏陶没有用的,经常看的话,他们是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