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剪云裳天下惊。横滨港习艺、海参崴淘金、上海滩成名……红帮裁缝,曾在中国服装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红帮裁缝源自传承几千年的中华服饰文化。

  清末民初,帝国列强大举入侵,在沿海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里洋人簇拥、洋行林立,一时间,西装在洋行职员乃至富家子弟之间猛然兴起,成了身份和财富的眩目标记。于是,一部分迫于生计的本帮裁缝不得不放弃长袍、马褂、对襟衣,改做西服。当时,国人称洋人为“红毛人”,为外国人服务的行业都要加上“红帮”两字。“红帮裁缝”的称谓由此而起。

  红帮裁缝的发祥地在奉化江两岸,孕育于上海,发迹于哈尔滨、大连、北京、天津、青岛、济南、南京等20余个城市。100多年前,他们沿海上丝绸之路东渡日本,学习西服制作技艺,创业之路筚路蓝缕。一把尺子、一把剪刀、一张小板凳,成就了宁波“红帮裁缝”。在中国服装史上,他们创立了五个第一:中国第一套西装,第一套中山装,第一家西服店,第一部西服理论专著,第一家西服工艺学校。红帮发起了中国服装史上最富有革命意义的一次变革,揭开了中国现代服装史崭新的一页,"红帮"也因此成为中国服装史上影响最大、最深、最久的一个服装流派。

  如今,红帮裁缝已经成为宁波服装的精神符号,引领着当代宁波人书写服装业的传奇,并逐渐涌现了雅戈尔、杉杉、太平鸟、罗蒙、培罗成等一大批服装品牌。

  1997年8月,国务院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命名奉化为“中国服装之乡”;2005年“红帮裁缝”成功申报浙江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想要完整地了解宁波的服装服饰历史,宁波服装博物馆不可错过。位于宁波鄞州区的宁波服装博物馆,是一座“人”字形建筑,大坡屋顶,两重坡顶组合。博物馆围绕中国服装服饰历史,对中国近、现代服装的形成与发展历史作了很好的诠释,其中百年红帮裁缝文化是其展示重点,半数以上的展区内容都和红帮裁缝有关。通过一张张历史图片、一件件展品,红帮裁缝的发展史历历在目。

  王以林:所谓红帮其实就是十九世纪中下叶,在奉化江两岸一些裁缝,他们到日本的东京横滨,中国的上海、哈尔滨以及俄罗斯的符拉迪沃斯托克,就是现在海参崴,我们中国叫海参崴,这些地方替外国人做缝制西服。当时他们的服务对象主要是荷兰、英国、法国、美国、俄罗斯以及中东这一代外国人,这些外国人在我们中国人看来,他跟中国人的区别就是兰眼睛、白皮肤、红头发。所以我们中国人大都把这些外国人称作是红毛人,替红毛人做西服的这一个裁缝群体我们就叫他是红帮裁缝。

  我们宁波服装博物馆是一家以展示红帮裁缝创业史记为主的兼着展示中国近现代服装史的这样一个国有专题性博物馆。博物馆最早成立于1998年,当时是属于民营性质,后来搬迁,最早是在轻纺城,2001年的时候搬迁到月湖,这一段时间都属于民营性质的,一直到2008年转制为鄞州区文广新局下属的一个事业单位,现在是属于国有性质的博物馆。今年是宁波服装博物馆开馆20周年,应该说在这20年来,特别是前10年来博物馆在各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比如说像在研究上面,我们陆陆续续出版了好几个有关红帮方面的专著;在收藏方面,我们根据自身的特点以及收藏实例,专门对博物馆的收藏进行定位,准备打造成全国最大的以收藏明国时期到70年代为主的服装。

  红帮的发展,可以分成这样。最早是蕴育期,蕴育期应该是从19世纪中下叶开始到20世纪初,这个时候其实红帮这个名称还没有,当时这些红帮裁缝,这些裁缝,其实红帮裁缝是源于本帮裁缝,就是我刚才讲的奉化江两岸,当时有个特点,就是奉化江两岸这一代人多地少,其实当时的一些百姓也是为了拓展生存空间,他们到日本、俄罗斯以及上海这些地方,已经开埠了,到这些地方谋生去。谋生去当时的这些裁缝,他们本身是本帮裁缝有裁缝手艺,他们当时到这些地方以后,这些地方有外国人,他们首先是到外国人上面这些轮船上做去干裁缝活,可以说当时还不成气侯,他们被称作是拎包裁缝,就是拎着一个包袱,也可以这么说是包袱裁缝,就是拎着裁缝工具到船上面,洋人上面是外国人上门服务的,当时外国人西装有点破了,或者西装脱开了,进行缝缝补补。在缝补过程中,他们因为本身有裁缝技艺,再说红帮裁缝,我们中国人也是比较聪明的,在缝补过程中就掌握了他们西装制作的原理,然后才学会缝制西装的技艺。

  这个时期,因为干的是一些零活,没形成气侯,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20年代这个时候,红帮裁缝在日本、俄罗斯、海参崴以及上海这些地方,通过一段时间活干下来积累了一些资金,积累了一些资金并且这些地方外国人越来越多了,越来越多了以后生意越来越好了,他们在积累资金的基础上就开起了服装店,这个时候就有点红帮裁缝这个群体有点成型了,就是形成了。再说在这个时期,这三个地方的红帮裁缝交流也多了,有的我原来比如是在俄罗斯海参崴干活的人,因为哈尔滨也是我国对外开放比较早的一个大城市,所以到哈尔滨来了,有的在日本创业的红帮裁缝看到上海成了国际性大都市,看到有做西装的商机,到上海来了,所以相互之间有交流,一走动以后,技艺也进行了交流。随着缝制技艺做西装技艺的逐渐逐渐提高,于是像哈尔滨、上海等一些大城市包括日本东京都纷纷开起了服装店。

  在这以后,就是从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这个时候其实也可以分成两个时期,这个时期可以说是繁荣时期,繁荣时期其实也可以分成前后两个阶段,繁荣时期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到解放前,这个时期应该说来红帮的发展是很迅速的,出现了特别是上海,上海出现了非常多的红帮裁缝开的店,并且在这个基础上,可以说是影响了全中国,因为上海开店的人多了,抢生意的人也多了,有的看到别的地方别的大城市也有商机,就纷纷到别的大城市去做,这个时候就出现了有北上的,有南下的,有西进的。北上的往北的到青岛、大连、烟台、苏州、南京;南下有武汉、厦门;西进有到新疆、西藏等这些地方,还有到重庆的,可以说是在整个中国一些大的城市里面都有红帮的出现,并且在这个基础上也有好多辐射到了大陆之外,大陆之外就香港、澳门,包括东南亚这一代都有红帮裁缝涉足。

  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就是50年代开始,特别是1956年以后,这一段时期可以说红帮裁缝又到了一个新的时期。

  记者:什么样的时期?

  王以林:这个繁荣也可以说达到了顶点。在这之后,红帮还有一个时期,就是腾飞期,80年代。宁波不是被称为服装之都嘛,就是在80年代开始包括90年代初,罗蒙、雅戈尔、杉杉等这一些著名的企业都是从这个时候开办的,并且这些大企业它里面的服装技师技术人员无一不是红帮裁缝。

  平、服、顺、直、圆、登、挺、满、薄、松、匀、软、活、轻、窝、戤,这是中国制作西装的十六字标准。

  度身订制西服,先量体,选择面料,然后划样、裁剪、缝纫、扎壳。先出毛壳,请顾客试穿,成为光壳后,再次试穿。有的需试样3-4次,试一次,修改一次,边试边改,直到满意为止。最后进入整烫、锁眼、钉扣。西服从衣片上打线钉标志算起,到成衣,整个工序多达130余道。这些工序中的缝纫,除直向缝合用缝纫机外,其余都得用手工缝制。红帮裁缝还善于对身体有缺陷的顾客,如斜肩、驼背、将军肚、体瘦等等,采取各种缝纫方法,使之穿上西服后,能掩盖缺陷。红帮裁缝在缝制时善用针箍是技术上的又一个成功之处。他们把针箍套在中指的中间一节,运用时腕指用力,肩膀不动。经过长期锻炼,拉起线来平直、均匀。缝制的服装,尽管一次次洗涤,却不会皱缩。

  随着时光的流逝,如今海内外的红帮裁缝都已渐渐老去,他们的传人和后代分散在世界各地。在新一代“红帮人”的手中,老一辈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依然在代代相传。

  周辉明:13岁开始穿刚定的西服,因为家里做面料,所以这个得天独到的优势,所以说到我16岁读初中中专一年级的时候,我已经有10套西服了。我也去过几次红帮服装博物馆,我的理解首先是红帮文化的这种进取的精神,因为红帮文化一开始从做的是西服,我们本地的裁缝是不会做西服的,所以他必须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取。

  第二种我的理解是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是非常(好),因为工匠开一个裁缝铺,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说实话特别有的时候为了赶货,是很难以想象的。

  还有一种我觉得红帮文化他们这种爱国情怀,因为这是我看了历史以后,当时我们说抗日战争,还有其他的一些历史事件上面也体现了咱们红帮西服工匠团结的精神。

  还有一种红帮文化,我觉得是在不断地创新,比较与时俱进,因为本身西服就是一种舶来品,所以我们在产品上面,在服务上面,还有在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包括所有做红帮的当时的一些师傅他们后面都会讲日语、讲英语,这个就是一种创新,服务上的不断进取。

  我觉得红帮文化是一种流行,特别是现在咱们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来文化自信。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比如在服装里面的文化,有什么文化我们可以提炼出来。其中一方面,我们以前的旗袍也是一种,或者一些手工绣花等等,跟男人西服相关的其实就是红帮文化,当然还有一个中山装,中山装因为有革命的色彩在,但是它这个普遍性相对来说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全球范围内。但是西服作为一个外来文化,咱们要把它做好,其实是有很多我们要学习的地方,但是在很多外国人的眼里,其实他们也知道咱们中国人的手真的很巧,而且咱们中国人非常的吃苦耐劳,所以这一点这种精神不能丢。

  但是从产品层面我觉得是要创新,特别是随着中国的强大起来,特别是如果能在本国中国形成一种对中国人创的品牌的支持,或者民族情怀,其实这个爆发力也是很强的。当然背后也是体现了一种文化自信,因为只有中国人愿意穿中国人做的衣服,你才体现一种自信,我觉得这个精神最重要。

  传承方面,我觉得有一个开放的心态,这个是我自己想到的,因为时代变化真的很快,开放的心态。

  第二个,我觉得把以前优秀的一些东西给保留下来,我觉得这个手工艺是我们红帮文化具体体现出来在产品上面的一个载体,因为衣服毕竟用手工做出来的,所以这一块怎么也不懂丢,也是我们在探讨如何有一些好的机制可以把它保留下来。所有的文化,这文化的前提是能够传承的,能传承的才叫文化,所以说红帮从一八四几年开埠以后到上海,真正的红帮有名是19世纪到20世纪初,整个上海滩有很多的裁缝,后来到了世界各地。

  现在到了新世纪以后,如果能在文化精神层面,再结合实实在在的公益层面,两者相结合再学习当下国际上做得比较好的一些品牌,一些公司,再结合我们当地一些实际的状况。

  卓开霞:我们学校后来就是把红帮文化的精神作为我们学校的一个校园文化精神,所以就是说我们在很多方面都是以红帮的精神来教育我们的学生,比如说我们定的校训,修德长技、求真,就是以红帮的精神作为我们的一个校园精神。

  时过境迁,服装定制业随着流水线的兴起逐渐衰落。机器的轰鸣声渐次响起,红帮传奇亦在“快时代”中蒙上了厚重的时间尘埃。但随着消费需求正从“有”向“优”升级、传统粗放式发展难以为继,红帮裁缝背后的“工匠精神”又再次被唤起。

  陈国强:联想到国际服装节,我们一定会想到一个专用名词,就是红帮裁缝,在我印象当中,就是说2000年左右的时候,我们宁波的品牌在全国影响力真正铺天盖地,买西服总是跑到宁波,买衬衣总是跑到宁波来,当今的红帮裁缝要继承下来,要继续发展下去,必须按照现在社会的需求,全球化、信息化的角度、时尚化的角度去提升我们,可能会有更广阔的前景。

  一讲到红帮,一讲到红帮的品牌,一讲到红帮的家乡,人们自然会想到它的产品,自然会想到他们品牌影响力。红帮裁缝说说有百把年的历史里,我们的服装节有20多年了,进入青年以后,年龄上算老年也好,青年也好,但时尚产业有重大特点,它既是历史悠久的,又是不断地创新着,所以它具有一种活力。

  你比如讲30年代有红帮,到了50年代我们的着装,到了90年代特别进入到现在的21世纪,我们到2018年了,人们的着装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我们的传统的产业,传统的基础,一定要和现代的观念结合在一起。服装里面很重要有一个叫流行趋势,这个趋势已经不是色彩问题,也不是产品问题,一个服装的款式问题,已经引领到我们生活的模式问题。所以产品、环境、生活趋势,所以我们红帮我们既要传承它的传统的历史,更要不断地结合现代的全球的环境,和我们当代青年人90后、00后他们的想法,他们的生活对传统文化重要的一个是传承,必须的它的区域品牌,它的传统文化,它的工匠精神叫传承。

  第二个很重要还是要创新,这个对任何好的传统文化它不是简单的拷贝,而是不断地按照现在人们的生活,现在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我们不断创新,所以我想红帮裁缝红帮文化有它的非常辉煌的过去,通过我们这一代人,就一代一代的相传,我想它一定会在新的历史阶段有新的一种体现和新的一种内涵。

  红帮精神已经传承百年,而在行业发展转型的新时刻,这种精神又随着“现代红帮人”的努力,实现了再一次蜕变,提升为一种全新力量,引领着这座城市和这个行业步入新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