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麦麦):各位派粉您好,欢迎收看由市社科联和甬派客户端共同推出的《社科云讲坛》,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特别节目。70年,宁波的公共交通发生了翻天覆地,日新月异的变化,越来越多新公交线路投入使用,轨道线路开通建设,还有出租车、公共自行车的改造升级,这些元素构建成四通八达、便捷完善的宁波公共交通网,城市的交通变得更加的顺畅,市民出行也更加的便利和舒心了。今天节目的主题是“宁波公共交通的70年变迁”,为各位介绍本期节目的嘉宾,首先坐在我身旁的是宁波市公共交通客运管理局公共公交管理处处长刘晓东,刘处您好。
刘晓东:主持人您好。
主持人(麦麦):欢迎您的光临。坐在旁边的是宁波市公共交通总公司529路驾驶员剑雁,张师傅您好。
张剑雁:主持人你好。
主持人(麦麦):欢迎两位到我们的演播室,我们今天就这个宁波的公共交通来和大家一起畅谈一下。刘处您看,公交车应该算是我们宁波近代公共交通的一个主力了,我想请您先给我们介绍一下,到底是几年前,或者多少年前,宁波的第一路公交车出现的历史,它是在几几年出现的?
刘晓东:是1956年的2月6日,宁波有了第一条公交线路。
主持人(麦麦):这是几路车?
刘晓东:1路车。
主持人(麦麦):1路车,就是1路车?
刘晓东:对。
主持人(麦麦):跟我们讲讲1956年出现的1路车它的历史好吗?
刘晓东:好的,那么1956年2月6日,宁波有了第一条公交线路1路,这条线路也是来之不易,主要就是它的由头、来源是因为萧甬铁路并轨,需要宁波城区到庄桥要连接起来,方便老百姓的一个出行,当时市里就定下来开通一条线路,那么就有了1路。当时的1路是由两辆车组成的,两辆车是由老福特车改造过来的,因为建国初期,宁波也没有合适的。
主持人(麦麦):像样的一辆公共交通车。
刘晓东:对,是的。那么这个其实它原来是辆货车,老福特,车厢是通过木板自己打造出来。
主持人(麦麦):隔出来的。
刘晓东:对的,是的。
主持人(麦麦):也就是说,在准备那个过程当中,不光对线路进行规划,还要对一个公交车进行改造。
刘晓东:对,是的。
主持人(麦麦):那那个时候这辆公交车,这个1路车一共就两辆车?
刘晓东:对,一共两辆车,12点它运行的里程有12.69公里,那么要经过像庄桥镇、倪家堰、冯仁桥(音),还有现在叫东门口,以前叫大道口。
主持人(麦麦):这个我们还熟悉。
刘晓东:最终的一个终点站就是现在的南站,那么以前叫甬宁桥南站。那么,票价可能大家现在听起来觉得有点不可思议,全程的票价是2毛6。
主持人(麦麦):2毛6,会加价吗?
刘晓东:对。它的最低的票价是2分钱。
主持人(麦麦):2分钱,也就是说我坐一站它加2分钱,坐一站加2分钱。
刘晓东:对,是阶梯型的递增,那么全程是2毛6。
主持人(麦麦):那个时候还是有售票员的。
刘晓东:有的有的,售票员卖票的。
主持人(麦麦):12.69公里,和现在的公交线路来相比的话算长还是算短?
刘晓东:应该是属于比较标准的一条公交线路,如果按照公交线路的里程来说的话,那么,10-15公里是比较经济,也比较科学的一个公交线路的设置。
主持人(麦麦):从现在的公共交通规划的角度来讲,它这条线路设计的还算科学吗?
刘晓东:科学,是的。
主持人(麦麦):当时1路车两辆车,我想知道从接到这个消息到发车这中间经历了多长时间的筹备过程?
刘晓东:只用了5天的时间。
主持人(麦麦):5天时间?
刘晓东:对,因为市里定下来要开这么一条线路,然后就是时间比较仓促,所以5天的时间,那么大家就是相关的一些人员,汽车站的,因为它当时是由宁波汽车长途运输公司的一个运营股(音)来负责经营的,那么就是大家也是心里非常火热的,全力以赴去做这项工作,没日没夜的,改装车子的改装车子,设计线路的设计线路,所以就把这条线路给在2月6日那一天,我们的这两辆车披着红绶带就来到了宁波街头,当时可以说是举市注目,宁波市的“市”,附近沿线的商店营业员,一些老百姓都出来看,宁波通公交了。
主持人(麦麦):这对于宁波市民来说是一件大事了,对吧?
刘晓东:对。
主持人(麦麦):早期的时候是不是有很多人,就算我不坐这辆公交车,就算我没事,我也得上这辆老福特车上感受一下,原来公交车是这样的。
刘晓东:对,是的。那么当时应该说乘客,主要的乘客也不像现在大家上下班都坐,那么近距离的也舍不得钱,有些就是步行,那么很多就是距离远一些的就采用了坐公交,还有一些像上海什么过来的一些人群都会来乘坐我们的公交,应该说这条线路的开通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对我们宁波市的公共交通来说,是具有历史意义的。
主持人(麦麦):短短的5天时间,宁波有了第一辆公交车,我知道早期的时候,燃料问题可能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刘晓东:是的,那个时候我们公交的燃料主要就是一个是沼气,一个是木炭,还有就是一些固体的一些燃料来对付过去的,不像现在有那么多的品种可以选择,当时也会经常出现,我们公交车像爬坡爬不动,宁波不是有灵桥吗?
主持人(麦麦):有个上坡。
刘晓东:像我们的公交车灵桥爬不动的时候,车上的乘客就下来在车尾推车,把车子给推过了桥面,然后就是再上车。
主持人(麦麦):那个时候的乘客还肩负着推车的职责?
刘晓东:对。
主持人(麦麦):众人拾柴火焰高,这辆车也就是从2月6日开始,1956年的2月6日开始正式走入了宁波市民的生活当中。
刘晓东:对,宁波市的一件大事,所以宁波报在2月7日专门在头版刊登了一个。
主持人(麦麦):您还带来了?
刘晓东:我带来了,就是刊登了我们这一幅照片。
主持人(麦麦):给我们大家看一下,让我们镜头看一下当时的宁波报刊登了照片,宁波的第一辆公交车,1路公交车,正式行驶在宁波的马路上。
刘晓东:标题就是宁波通公共汽车了。
主持人(麦麦):特别特别的简单,但是对宁波市民来说开心,欢欣鼓舞,除了碰到燃料的问题,我知道这两辆公交车除了白天载人之外,晚上还肩负着重要的职责?
刘晓东:对。因为那个时候宁波其他品类的车辆,汽车,也是极少有的,所以除了白天载人,它还要承担夜间装货,就相当于是货车一样的功能,那么晚上就是给粮店,还有一些商店装一些粮食,百货日用品之类的,那么其他的时间有时候还要承接接送外宾之类的这些任务。
主持人(麦麦):不光是货车,还要载人?
刘晓东:对。
主持人(麦麦):所以这两辆车给我们宁波的城市发展,可以这么说,开句玩笑,立下了汗马功劳。
刘晓东:对,是的。
主持人(麦麦):坐在旁边的张师傅,您开公交车开了多少年了?
张剑雁:我开了30几年了已经。
主持人(麦麦):30多年,第一份工作是?就是驾驶员吗?
张剑雁:我是从售票员开始的,我是1985年进公交公司的,开始时候是售票员,后来学车去了,学车就是1987年开始开公交车了,我开了第一条线路就是12路。
主持人(麦麦):12路公交车,作为一个地地道道老宁波人,我相信张师傅也有所耳闻,就是老宁波人那时候出行,在没有公交车之前,他们是靠什么样的一种出行方式?
张剑雁:宁波市运输主要靠水稻、造运(音),市内交通基本上是人力车,老百姓的出行主要靠3000辆的黄包车和三轮车。相比20年代、30年代,建立起来公共交通系统,上海、沈阳、北京,宁波公共交通几乎是零。
主持人(麦麦):所以那个时候的出行非常的不方便。然后等到有了公交车之后,再有了像张师傅这样成熟的,有经验丰富的老司机上车之后,我们宁波人出行的选择就开始越来越多了。刚才刘处跟我们介绍的是1路车的故事,其实它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包括1路车之后再出现的一些各种各样的线路。当时公交线路的话,除了1路车之外慢慢地开始延伸出来的线路,还有一些公交车,那个时候是大概多少辆?这个数量是多少?
刘晓东:那个时候还是比较少的,其实我们现在的这些数字比较小的这些,就是原来最早的这些公交线路,比如说1路,后来的3路,2路这些,就是4路这些,6路,都是一些比较早期的一些公交线路,那么通过这么多年以后,我们现在整个全大市,我们已经有公交线路1149条。
主持人(麦麦):1149条,这是贯穿在宁波的大街小巷。
刘晓东:全大市,那么我们市区也有816条的公交线路,16区。车辆数已经达到了8782辆,与原来最初的2辆车相比,这个是几千倍了。
主持人(麦麦):对,很多老百姓都在想,说这个公交线路是怎么来设计出来的?其实这个规划上你们是要经过多次的推敲才能决定下来吧?
刘晓东:对,我们多次推敲的论证,根据线网的布局,那么来考虑,还有考虑一些出行的需要,客流的一个分布,那么来设计公交线路的。
主持人(麦麦):所以其实所有的初衷考虑的基本上都是老百姓的出行。
刘晓东:出行的便捷,更加方便。
主持人(麦麦):也包括像轨道交通出现之后,也慢慢地更加地便捷了。
刘晓东:是的,那么我们现在轨道的一个和我们公交的一个结合,好多的一些微循环公交线路,就是与轨道和公交相衔接的。
主持人(麦麦):您看,张师傅刚才跟我们讲了,老宁波人靠的比如说黄包车这种交通工具出行越来越不方便,所以我想知道,张师傅的公交职业的故事,您第一辆车开的是几路车,您还记得吗?
张剑雁:我第一辆开的是12路。
主持人(麦麦):12路。
张剑雁:当时是从分城角(音),就是现在的第三医院到西城角(音)。
主持人(麦麦):第三医院,也就是老外滩的附近。
张剑雁:对。
主持人(麦麦):这个线路整个全长算长吗?
张剑雁:全长就是不算长。
主持人(麦麦):您还记得这个12路一共开了几年?
张剑雁:三四年时间。
主持人(麦麦):又去开别的线路了?
张剑雁:换到1路线路上。
主持人(麦麦):就是最早以前的1路线。
张剑雁:1路,就是通道车,就是铰接车。
主持人(麦麦):就是我们说的叫通道车。
张剑雁:就是报纸上的。
主持人(麦麦):这个我以前在别的城市看到过,它相当于是两节车辆合并在一起,这个车的设置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要那么长的车?
张剑雁:载客量大。
主持人(麦麦):中间它是有个大圆盘的?
张剑雁:对。
主持人(麦麦):那个时候您就开这个车了?
张剑雁:对。
主持人(麦麦):是不是所有的司机师傅都可以开这个车,也不是吧?
张剑雁:没有没有,这个车要驾驶技术。
主持人(麦麦):相对比较(高),这个话您不能说,我要让旁边的刘处说,刘处,开这个我们所谓的通道车,就报纸上看到的这个通道车,它这个对技术方面是有要求的吧?
刘晓东:有要求的,因为它这个车身很长,然后中间又有一个铰接盘(音)那个转盘,所以对驾驶员的技术要求很高,如果他技术稍微差一点,方向这个幅度打得大一点的话,就会对后车厢造成一个甩尾。 主持人(麦麦):对后面的乘客会站立不稳。张师傅碰到过这种情况吗?您这方向一打大了,今天一开心,那时候年轻?
张剑雁:有有。
主持人(麦麦):会被谁投诉?
张剑雁:售票员。
主持人(麦麦):售票员,您同事,他怎么说?
张剑雁:他就(说),开车稳一点,方向幅度小一点,我后面站不住了。
主持人(麦麦):其实以前的这个通道车,它是前面一个车厢一个售票员,后面一个车厢一个售票员,因为车身比较长。所以后面那个售票员不光肩负着售票的职责,而且他同时去感受其他乘客乘车的这种感受。所以这个车很难开。
刘晓东:不好开。
主持人(麦麦):通道车开了几年,张师傅?
张剑雁:也是开了三四年吧。
主持人(麦麦):又换车了?
张剑雁:换到别的线路上去了。
主持人(麦麦):换到别的线路了。
张剑雁:线路,那时候开了是15路,353(路)。
主持人(麦麦):15路我记得是双层车?
张剑雁:双层。那时候双层车是宁波市第一辆通的双层车,双休日的时候客流很大,为什么?家长都带着小朋友坐到车子上面,
主持人(麦麦):对,而且还喜欢坐车子的第一排。
张剑雁:看宁波市的风景,那时候客流真的很大。
主持人(麦麦):15路车开了几年?
张剑雁:也是开了三四年,又换了。
主持人(麦麦):换到什么车上了?
张剑雁:3路。
主持人(麦麦):再从3路再换到几路了?
张剑雁:最后像现在我就是开的529路。
主持人(麦麦):车型上呢?车型换得多吗?
张剑雁:车型,车型换得多,刚开始的是老解放(音),后来是东丰,这是开的汽油车,后来就是柴油车,新能源就是天然气车,电车,以前的车子发动机是在前面的,现在全是在后面了。
主持人(麦麦):其实我们老百姓也在看着我们公交车的演变过程,可能张师傅30多年的驾驶一直默默无闻在这个岗位上做,他可能都没有计算过自己到底换过几路车,可能您都不会去计算说我到底开了几种车型,但这30多年就这么默默无闻地坚持下来了。
张剑雁:对对。
主持人(麦麦):开这些车,您当时车况好吗?从第一辆车开始?
张剑雁:以前的车况不像现在的,方向是没助力的,很笨重的,发动机在前面,夏天很热,灰尘也很多,发动机在前面。
主持人(麦麦):扬起的灰尘都在驾驶员脸上了?
张剑雁:对对。
主持人(麦麦):这是最早以前的车况,出过故障吗?马路上说车子开不了了。
张剑雁:有,也有。
主持人(麦麦):次数多吗?
张剑雁:次数不多,但是通过自己修理,也是可以排除故障的。
主持人(麦麦):不是特别的健谈,但是我知道,其实30多年一定经历过很多故事。那刘处,说到我们这个城市的发展,一转眼,应该是在2014年的时候,我们宁波的轨道交通1号线开通了,然后再到今年是2019年6月30日,3号线的一期工程开通了。对,1号线、2号线、3号线,这意味着我们宁波人出行有了更多的选择,公共交通也多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三辆车,三辆轨道交通开通之后,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吗?就是轨道交通是否在慢慢地取代着公交车,成为我们这个城市出行的主力?
刘晓东:轨道因为它的速度,而且它不堵车,然后发挥了公共交通骨干的作用,三条线路的开通,把我们几乎就是整个宁波的主城区,主要部分已经串联起来了,形成了一个初步的骨架。
主持人(麦麦):1号线、2号线、3号线,接下来还有?
刘晓东:接下来今年的下半年,还有宁丰线的首通段(音)也将开通。明年可能还有4号线,还有5号线。
主持人(麦麦):我们陆陆续续期盼着越来越多的轨道交通线路来到我们生活当中,这也让我们的生活会变得越来越便利。
刘晓东:对,是的,我们现在已经形成了一小时轨道,轨道开通以后,老百姓一小时公共交通圈,这个圈子已经通达性非常的强了。
主持人(麦麦):我想知道一个具体的数据,就是说我们的轨道交通到底承载着一个什么样的客流量?它是从日均的角度来算,还是从其他角度?
刘晓东:从日均的角度,目前的轨道交通日均客流达到了57万人次。
主持人(麦麦):那么在轨道交通没有开通之前,我们的公交线路又是承载着什么样的客流量?
刘晓东:怎么样一个概念?我们宁波市的原来是市五区的时候,我们一天的客运量大概是在110-120万,也就是说,轨道交通现在一天的客运量已经是我们当时一半的半壁江山常规公交。
主持人(麦麦):已经可以把半壁江山直接承载走了。
刘晓东:但是我们现在主要也是不能这样简单地去计算,其实就是老百姓出行选择公共交通的更多了,因为我们的常规公交客运量下降得不多,我们现在整个全大市一天又160万的常规公交客运量,加上轨道以后,接近了220万左右的客运量。
主持人(麦麦):从这个数据当中,我们大概可以看出,宁波人采用公共交通出行的人越来越多。
刘晓东:吸引力越来越强了,所以我们去年的一个数据就是公共交通的机动化分担率已经达到了55.4%,也就是什么意思?100个人选择机动车出行的人当中有55.4个人是选择公共交通的,公交现在也有公交专用车道,现在公交专用车道宁波市区达到171公里,所以有时候大家如果感受一下的话,比如说你在中山路上面,那么公交专用车道上的行车速度不比你的私家车慢。
主持人(麦麦):明显比私家车要快。
刘晓东:对。
主持人(麦麦):张师傅刚才说您现在开的是529路车,529路现在为止开了几年?
张剑雁:将近也快4年了。
主持人(麦麦):快4年时间了,我想知道你们在调整线路的时候,单位会考虑到离家近,离家远吗?
张剑雁:没有没有。
主持人(麦麦):完全不考虑?
张剑雁:都是为了工作上。
主持人(麦麦):我想知道您家到出车的点大概需要多少时间?多少公里?
张剑雁:我家离单位20公里路。
主持人(麦麦):通常几点上班?
张剑雁:通常5点多一点,6点。
主持人(麦麦):5点多,6点。那您说提早两个小时起床,您就是3点来钟就起床了?
张剑雁:3点3刻就起床。
主持人(麦麦):你醒得过来吗?
张剑雁:醒得过来。
主持人(麦麦):我想知道家人有意见吗?每天早晨5点多出去?
张剑雁:家人也是很理解的。
主持人(麦麦):家人跟您之间沟通吗?我知道公交车司机几乎是全程不能看手机的?
张剑雁:对。
主持人(麦麦):你们之间靠什么联系?
张剑雁:一般回家,像晚班回家晚了,没几分钟了。
主持人(麦麦):都睡了?
张剑雁:对,沟通也没多长时间。
主持人(麦麦):早班出去大家都还在睡觉。
张剑雁:对。
主持人(麦麦):晚上到家大家可能也累了。
张剑雁:对。
主持人(麦麦):理解的,这您有怨言吗?
张剑雁:没什么,大家都是为了工作,也是为了家庭。
主持人(麦麦):刘处您看,作为公交车司机,真的是很辛苦,但是我们这个城市发展越来越好,有的就是像张师傅这样经验丰富,一直默默无闻,为这个城市建设贡献自己力量的公交人。现在的整个公共交通它呈现一个什么样的先进体系?
刘晓东:现在我们宁波市目前已经呈现出了四车一体的公共交通体系。
主持人(麦麦):什么样的四车?
刘晓东:四车就是以轨道交通为骨干,以常规公交为主体,以出租汽车为补充,以公共自行车为延伸,这么一个大的公交体系。
主持人(麦麦):这样一个体系的建成,对于老百姓生活来说?
刘晓东:这个体系的建成,对老百姓生活有直接的一个影响,就是让他们的选择更多了,公共交通出行更为便捷了。
主持人(麦麦):我相信未来还会有更多的一些新的政策,新的出行方式出现在我们生活当中。
刘晓东:是的,所以现在老百姓满意度越来越高了,我们现在满意度已经达到了90.4%。
主持人(麦麦):所谓的这个满意度,你们会经常进行这样民意的测评吗?
刘晓东:会,我们每个季度都会。
主持人(麦麦):都去会到老百姓当中?
刘晓东:会请第三方在老百姓当中去调查。
主持人(麦麦):出现问题怎么办?
刘晓东:反馈过来的问题我们及时会进行一个研究,进行一个调整。
主持人(麦麦):甚至在线路上可能也会进行调整?
刘晓东:是的。
主持人(麦麦):所以其实老百姓的需求就是你们工作最主要的一个方向了。
刘晓东:对。
主持人(麦麦):张师傅还要开几年?因为我听到您开30多年了?
张剑雁:我再过3年多就退休了。
主持人(麦麦):要退休了。刘处像张师傅这样的话,退休是开多少年可以退休?
刘晓东:他们正常的话,一般男同志是60(岁),但是因为是公交驾驶员,它属于特凡工种,如果是连续开车15年以上,间断性的开车累计20年以上,就可以提前5年,就是55岁退休了。
主持人(麦麦):张师傅这是完全超离1倍了,30多年的公交车生涯,还有3年多要退休了,您现在想想会有点不舍吗?
张剑雁:有点留恋感。
主持人(麦麦):还是留恋。
张剑雁:对。
主持人(麦麦):我们再回到主题当中来刘处,前两天我忘记带公交卡了,我就向我同事求助,我说你公交卡借我用一下,他说你现在坐公交车还用公交卡吗?就打开手机,支付宝一点开,付款那个,我就直接付款了。然后我坐轨道交通也是,我下载了一个APP,然后直接把二维码点出来以后,直接就可以付款了。再是公共自行车,也可以用手机来进行付款,这是不是就是我们宁波所谓的智慧交通?
刘晓东:是的,它应该是我们智慧交通的一部分,那么我们现在出行已经不需要再带现金之类的,那么你不带皮夹有个手机就可以了,我们的公交车支付宝、微信、NFC、Apple Pay都可以,轨道也是一样,很多的像微信扫码,都是可以实现的,公共自行车也是,它有专门的一个APP,也可以付款。所以就是老百姓现在出行很方便,这个对外地来宁波的乘客来说,也解决了以前没带零钱的尴尬。
主持人(麦麦):而且我发现这些使用方式非常得便捷,就家里的老人也非常容易使用,比如说像支付宝,安装一个支付宝,直接扫码就可以了。然后宁波轨道交通的APP也是扫码可以通过,几乎所有的老人都可以以最简单、便捷的方式来完成用手机支付的过程。
刘晓东:是的。
主持人(麦麦):未来的话,宁波会有这方面关于智慧交通的一些新的举措吗?
刘晓东:我们现在已经在一些部分路段上面,比如说中山路,还有像解放路,接下去的宁镇公路(音)上面,都已经开始实现了电子站牌。
主持人(麦麦):电子站牌是用来干什么的?
刘晓东:电子站牌就是乘客在公交车站候车的时候,可以通过电子站牌了解到自己想坐的几路车,现在距离这个车站还有几站地。
主持人(麦麦):很方便。它会普及到整个宁波大市区吗?
刘晓东:我们会陆续的,有条件的,特别是一些新建的线路,新建线路的话我们就可以配建这样的一个电子站牌,方便乘客。那么会逐步扩大一个面。
主持人(麦麦):这也就是我们宁波智慧交通的一个最完美的一个体现了。
刘晓东:是的,就是让老百姓对公交出行,一个是你付款方便了,再一个就是让你能够自己掌握一个时间,现在人的节奏都很快,那么我知道下一班什么时候来,我们很多年轻人会选择手机上面用宁波公交、宁波交通来查看,有些老年人不一定会使用,但是我们这样的站牌越来越多的话,他在站点抬头一看就能掌握这辆车离我还有几站地。当然,我们现在也是,有些乘客也不清楚我们有可以查询的功能,然后我们在中山路和百丈路已经先行先试了,就是扫二维码,那么我们在车站上张贴了两个二维码,大家扫一扫就可以掌握公交的一个实时信息。
主持人(麦麦):让宁波的智慧交通能够遍地开花,让所有的市民,无论您几岁,在哪个年龄段,都能够感受到智慧交通给生活带来的便捷。
刘晓东:是这样的。
主持人(麦麦):据了解,去年宁波市已经获得了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市的称号,举全市之力,发展公共交通,让城市生活更加美好,这是我市对公交都市示范城市建设的重要定位。现如今,宁波不仅仅有公交车、出租车,还有几乎免费的公共自行车,风驰电掣的轨道交通,越来越多的人正在放弃私家车,改用公共交通出行。可以这么说,宁波人的幸福生活从出行开始。
时间关系,今天的节目接近尾声,感谢两位嘉宾来到我们的演播室,也感谢各位的关注,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