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江河交汇之所,蕴含丰富的水文化资源,不论是其现存的水利设施,还是治水、兴水的故事,都说明这座城市由水而生,因水而兴。水谱写了这座城市的文明。

  章仁元是宁波市洞桥村种植水稻的其中一户人家,今年他种植了50多亩水稻。水稻收割这天,他请来了帮手一起收割,收获的时刻总是令人紧张和兴奋。而此时,其他农户也和章仁元一样,共同期待着辛劳之后的收获。

  在鄞江上游的四明山与它山之间,一座静卧了1100多年的堤堰,将人们的汗水与希望紧紧连接在一起。它就是它山堰。

  它山堰,始建于公元833年,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之一。在它修建前,百姓没有充足的淡水用于饮用和灌溉,唐代古籍中甚至留下了“民不能饮,禾不能稼”的记载。

  时至今日,很多沿海城市,还会受到咸潮的侵扰,但是在1100多年前的唐代,它山堰的出现,出色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自唐代以来,宁波地区就开始大规模种植水稻,这里气候温和湿润,鄞西平原地势平坦,河流纵横交错,非常适合水稻的生长,而决定水稻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水。

  它山堰建成后,咸潮被阻挡在它山堰的下游,与此同时,上游水位升高蓄积,珍贵的淡水在北边汇入南塘河,滋润了整片流域。章仁元的水稻田离南塘河不远,他平时灌溉所用的水都来自于这条河流,而优良的水质又为水稻的丰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章仁元一年的辛苦付出,在此刻,得到了令人满意的回报。

  在发挥着阻咸,蓄淡两大功能的基础上,它山堰系统水利工程,所产生的引灌功能,改变了鄞西平原的水利格局以及宁波地区的农业格局,甚至影响到了这座城市的改变和发展。

  月湖,位于宁波市中心。上游的淡水,经过它山堰的调节,流入南塘河后,一路向东,最终汇入月湖,千百年来,保障着城区人民日常生活的淡水供给。

  月湖的最北面,矗立着一座镌刻着“平”字的石碑,这就是建造于南宋初年的水则碑,也是古代宁波城区观测和调节水位的最重要的依据,根据“平”字被水淹没的位置变化,就可以精准地判断出城市之外,河道和各碶闸的水位高低,直到今天,水则碑仍发挥着作用,它也是城市古代水利遗存仅有的实例。

  水美,城市更美。水与宁波息息相关,不论是唐代的它山堰系统水利工程,南宋的水则碑,还是现代的水库堤坝。宁波的发展始终离不开水,更因水而充满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