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七年七月,抗日战争爆发后,为团结一致抗战,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谈判达成协议,将南方八省的工农红军和游击队统一整编,组成一支新的武装力量。同年十月十二日,新四军成立,全称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这是一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与八路军并肩齐名的强大队伍,被誉为“伟大的游击兵团 ”

  二零一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原浙江省政协副主席朱之光同志骨灰安放仪式,在梁弄镇革命烈士纪念碑林举行。红叶灼灼,冬雨绵绵。为送朱之光同志最后一程,他的家属、当年的战友、还有新四军后人,以及社会各界人士代表聚集在这里。

  朱之光,余姚人,抗日战争时期,任浙东游击指挥部独立大队大队长。在杭州常年定居的他,最终选择回到自己的故乡——梁弄。

  梁弄,位于浙江省余姚市四明山境内。在抗日战争时期,梁弄凭借由山脉的环绕构筑的天然屏障,以及复杂多样的地貌所形成的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成为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一个重要支点,素有“浙东小延安”之称。

  一九四一年“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南渡杭州湾,奔赴三北(慈溪)地区,决定以三北(慈溪)为跳板,发展四明山、会稽山的抗日力量。

  一九四三年四月,经过激烈的战争,北游击司令部主力击退日军,收复了梁弄,并将原设立在三北(慈溪)宓家埭(mì jiā dài)的浙东区党委和三北游击司令部,迁移至梁弄横坎头村附近。在进驻梁弄后,不久,正式打出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的番号。

  现如今,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旧址仍保存完好。这是一座古朴的清代四合院建筑,坐落在梁弄东溪村的居民区内,不熟悉的人找起来,确实需要费一番功夫。现在这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还有一处,是梁弄镇的横坎头村,它保存了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最大最完整的旧址群。

  馆内陈列着许多当时遗留下来的文物,土炮、猎枪以及从敌人手中缴获的步枪、机枪等等,还有当时革命战士的日常物品。在军史陈列室里的资料,详细介绍了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在浙东地区的发展壮大过程,记录下了战士们与当地村民之间的感人故事。

  墙壁上清晰可见当时革命战士们手绘的战斗画壁,透过这些画壁甚至可以感受到,在那烽火岁月里,那种乐观、豪迈、不屈的英雄主义气概。

  提到浙东四明山革命根据地,就不得不提到谭启龙同志。

  谭启龙,男,中共党员,江西永新人。一九二八年参加革命工作,是浙东抗日根据地主要创建者之一。

  一九四二年,为进一步开辟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谭启龙同志受命担任浙东区党委书记和三北游击司令部政委,统一领导浙东敌后抗战。

  一九四五年一月,浙东敌后各界临时代表大会在正蒙学堂举行,会议选举谭启龙同志为议长。会上提出并通过了《浙东地区施政纲领》。

  大会举办地正蒙学堂,是余姚三座老校之一,始于清朝,由当地乡绅黄守斋先生创办。“正蒙”二字,有“蒙以养下,匡扶正义”之意。学校为梁弄培养了数万名知识人才。

  在那个年代,谭启龙同志对浙东这片热土充满了感情,他在这里奋斗过、坚守过、热血过,这里是他最好年华所在地的见证。他与村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而谭政委这个名字也在这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离休后,他多次回到梁弄,参观根据地旧址,看望战友和村民,也由此萌生了死后长眠于此的愿望。如今,他的骨灰被安葬在四明山革命先辈碑林,同他昔日的战友、浙东游击纵队司令员何克希同志并排陈放。在百年之后,他们又重新走到了一起,共同守望这片他们曾经战斗过、热爱过的红色土地。和他们一样,朱之光同志回到梁弄的原因,也是情系这片热土。

  革命烈士,魂归四明,新四军的后人们经常来此缅怀父辈,我们在朱之光同志骨灰安放仪式上,采访了原浙江省副省长王起之子 王晨老师 巍巍青山,处处忠骨。

  现如今,梁弄镇依托其自然山水风光和悠久人文历史,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产业。正蒙学堂所在的正蒙街就是最好的典范:街道两旁的屋檐错落有致,青石板路,粉墙黛瓦,似在讲述着悠悠历史。时光回溯,我们仿佛又看到了七十年前,有志之士为抗日救国齐聚梁弄,兴办报纸,发行抗币;投身革命事业,造福一方百姓。

  梁弄,如果说要给这片土地定义一种色彩,那一定是红色。正如四明湖畔的水杉,那火红,是梁弄的骨子里流淌着的血液,那般活力富有生机,却又含蓄内敛,与天地共长一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