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吴越,来自浙江北部地区,在宁波这个沿海的城市读书。这几年,年轻人大学毕业之后或者进入工作之前都会选择“壮游”。这个过程中,有人选择骑行转山,有人选择游历世界,而我选择了石浦作为壮游的起始。《汉书·地理志》有记载,早在汉代就有先民在此耕海牧渔、繁衍生息。我将走入石浦当地,在陌生的地方和当地人一起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透过长途跋涉的旅行,完成自己的成年礼。

  我到达的这一天正是石浦当地的开渔节, 石浦渔民素来有“三月三,踏沙滩”、“祭海”等习俗,其中“祭海”是渔民出海捕鱼时,为求平安、丰收的一种仪式。当地政府现在将原来民间的“祭海”活动组织成节庆活动,称之为“开渔节”。象山开渔节始于1998年,至今已成功举办20届。

  开渔节后,大量的船只开始出海。我也联系到一艘愿意带我前往港口外捕鱼的小船。这天正好遇上了大风,所以在出海之前船长也叮嘱了我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开往外海的路很颠簸,一路都是大风大浪,等到了平静的海域,船长才开始撒网。

  在等待期间,船长和我聊了一会。我了解到大多数渔民捕鱼的手艺,都是来源于父辈相传。曾经,他们也还过着一出海就能大丰收的日子,可现今全球范围内的近海渔业资源都不可逆转的枯竭了,而市场上对远洋渔产品的需求越来越旺盛。这一推一拉,促使许多渔民尝试着走向深海。所以,一艘渔船的出海少则一星期,多则要一个月才能满仓返航,十分辛苦。

  等渔网拖了一段时间,我和船长一起开始收网。不过因为天气原因,今天的收获并不丰厚。船长说要等天气再冷一些,风小的时候才能捞起大量的鱼。

  捕鱼的体验带给了我很大的新鲜感,随之而来的是对于这些捕获的鱼的疑惑。他们是通过哪种途径销往各地的呢?

  我曾多次在电视或纪录片中看到过日本东京滨海区的筑地鱼市忙碌的交易场面,听说石浦也有鱼市之后,我也抱着强烈的好奇想要一探究竟。

  凌晨两点,我来到了石浦最大的鱼市——中国水产城。

  隔着很远就闻到了水产城浓烈的鱼腥味,混杂在空气中,不少初次来此的人都有些不适应。靠近码头,我看到了许多回港的渔船在忙碌地卸货。随着小车我走进水产城,来来往往密集的人流和种类丰富的货品让我加快了探索的脚步。

  正当我在摊位前流连时,一位热心的女摊主。听到我的来意,她邀请我明天去她家的船上参观。

  第二天,接待我的是她的丈夫徐大哥。大哥向我介绍,普通的渔船长是43米,宽是6.4米。他的船长51米,宽7.38米,是石浦港口最大的渔船。上了船之后,渔船上的一切对我都是陌生的。大哥带着我参观了他的渔船,渔船上最大的部分是用来储鱼的,生活区面积很小。每个人的房间几乎都没有可以转身的地方,九个渔民在出海打渔的几个月里就只能呆在这样的房间里休息。

  谈到出海打鱼,就像之前船长向我介绍的那样,渔民捕鱼的手艺,都是来源于父辈相传。随着时代的变化,捕鱼的技术和工具都有极大的改进。

  大哥的回答和我之前了解到的情况一样,近海的渔业资源正在迅速的锐减。

  亲历的捕鱼体验,我真切的明白了海洋资源锐减对当地人的危害。石浦是全国六大渔港之一,我想正是因为捕捞业在当地海洋渔业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石浦才会举办开渔节,在东海休渔结束的那一天举行盛大的开渔仪式。这不仅是欢送渔民开船出海,更是为了唤起渔民自觉保护海洋资源的精神。

  最初的目的是来探寻当地的现代生活,我完全没有想到石浦之旅会将我带入一场关于渔文化的深层拷问之中。如今在石浦从事渔业的几乎没有什么年轻人,比起干这些又脏又累的捕鱼,他们更渴望去外面的世界发展。没有了年轻人的继承,石浦的渔文化又该如何传承下去?

  渔民与海,渔文化与现代文明又将如何走下去还在继续考验着当地人的生活。但我的旅途总要继续,告别石浦,我将继续我的壮游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