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斯同,字季野,1638年出生于浙江鄞县的一个名门望族。是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学生。然而这个黄宗羲的学生,明朝忠臣万泰的儿子,之后竟不惧离开妻儿、离乡背井的痛楚,愿意上京修明史。万家世代在明朝为官,之后变为了明朝遗民,但是万家子弟对故国的忠心却未曾改变。万斯同的父亲曾清楚的表明不许万家子弟为清朝做官的愿望。那么万斯同为什么还要在这种情况下做出这样惊人的举动?

  明朝灭亡清朝建立,年幼的万斯同随家族开始了逃亡之路,直到12岁才随家人回到了白云庄。此时的白云庄已是破旧不堪。万斯同经历了人生大起大落,就在这个郊区的宅子里开始专注学习。

  孩提时的万斯同并不好读书。曾有一次,父亲因为他不好好听课将他关进了书房反省。在书房中没有办法玩耍,斯同就开始看书。他的记忆力特别好,将书房中的藏书基本看了个遍。一天,家中大哥斯年在讲课时,小斯同也在一旁听课。斯年出了几道经义题目来考斯同,不料小斯同竟然“汗漫千言,俄顷而就”。斯年大为惊异!连忙将此事告诉了父亲。得知此事的父亲这才送他去了私塾学习。

  在万斯同29岁那年,父亲万泰去世。古语三十而立,这一年万斯同正式拜入黄宗羲门下。黄宗羲,浙东学派领导人物,明末清初史学家 、思想家,主张“经世致用”的学术理念,同时也是明末清初五大家之一。康熙七年,黄宗羲在白云庄建立了“甬上证人书院”,万斯同在书院中读了大量藏书,这使他对于“入世”有了更深的理解。

  直到康熙十八年徐元文接管史局的时候,万斯同才被推荐去修史。他明确自己此行的目的,坚守着原则,没有接受清朝的官衔。 

  不署衙,不领俸,以布衣身份入史局,那年万斯同42岁。万斯同一直参与了《明史稿》的修订,但是全书的体例、内容并不能完全按他的思想裁决。官方对明史修纂的政治压力越来越大,所谓“一代信史”只能按最高统治者的意思成书,这使万斯同倍感压抑和郁闷!他甚至想一走了之。

  但是万斯同最终没有选择放弃,深知自己的使命。万斯同越是看出官修明史可能出现的弊端,就越是不能轻易离开史馆。因为当时再也没有谁比他更深入具体地掌握明史修纂的资料。万斯同充分利用史馆资料书写了明朝一代历史,这是他自从研治明史以来的心愿,也是他离乡背井、隐忍史局的最大和最后一个愿望。万斯同剩余的生命都在为修纂明史而伏案工作,前后整整23年,期间回家的次数就只有两次。

  周文王被长期关押,却能推演出《周易》,孔子在列国颠沛流离,反而编纂了《春秋》,司马迁忍受宫刑,仍作出绝唱的《史记》,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当下,在于你留给后人什么。

  在万斯同的故乡宁波,他是大家敬仰的万先生。直到民国时期万斯同的影响力才慢慢开始体现。万斯同卒于1702年,享年65岁,葬于宁波奉化县。如今后人重新修缮了墓道,两旁种满了绿树,每到清明、冬至等节气的到来,人们就会前来祭拜万斯同。墓坊上“一代文章留信史 千秋俎豆在名山”的对联,是后人对他的敬仰与思念。

  万斯同的一生都献给了史学。他的一生不慕名利,乐于读书,态度谦恭,与人交往都自称“布衣万斯同”。墓志联上的“班马三椽笔,乾坤一布衣”或许就是对他一生最好的评价。

  如今,阅读《明史》的人已日益减少,史籍带给我们的影响已经淡去。但是万斯同敢以生命和荣辱为代价,清正廉洁不计个人得失,矢志为史学默默献身的精神却是每一个人无法忘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