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六国,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登基以后,秦王致力于国家建设,在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时,也犯下了不少错误。为了统一思想,打击士人的议政之风,决定下令焚烧书籍。无情的烈火焚烧着脆薄的纸页,无边的愚昧吞噬着易碎的智慧,于是书籍的保存就变得极为困难。现如今还有大量流传千古的佳作久传不衰,到底是什么成就了这样一个文化奇迹。

  十月的宁波,空气里开始弥漫桂花的清香,太阳升起,人们像往常一样开始一天的工作。于美娜是宁波天一阁博物馆的古籍修复师,她今天的工作是修复一本《海国图志》的书。

  中国古籍所用材料大多为纸,质地纤薄,再加上年代久远,很容易会有破损、掉色,如果没有一代代修复师的工作,我们根本不可能看到那些流传千年的佳作。

  (采访)古籍修复讲究其实讲究还是蛮多的,修补(古籍)不但要熟练掌握各个朝代书籍的形式和版本,还要了解它的装订风格,除了要有娴熟的技艺之外,最重要的还是要选定一张合适的纸张。

  一面是成堆的残本,另一面是合适纸张的残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残本还在不断地酸化、变质。古籍修复就像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纸上战争。

  (采访)有些古籍和书画,它还是比较残破的。打开(的时候)身后不能有人走过,还要尽量地屏住呼吸,如果喘气稍微大一点,里边的纸屑就要飞起来。

  修补的纸张尤为重要,我们一般把它分为两类,像我们现在所用的现代纸,包括打印机用的纸张,他们其实是不能用到修复上的。它们这类纸张比较粗糙,里面的酸性程度也很大,自然它的韧性也是不够的,其实是不符合“修旧如旧”的修复原则;那么我们修复到底是用什么样的纸呢?我们一般古籍是用奉化棠云所产的竹纸,因为我们馆藏的这些古籍,基本上都是用竹纤维制成的,因此我们选择奉化棠云的纸张跟它进行匹配。 

  袁恒通:古法造纸传承人,今年已经80岁,他从17岁开始师从(造纸师傅)江五根,学习这门古法造纸的技艺。古法造纸,从一棵竹子到一张棠岙纸,需要经历整整72道工序:砍料、阴料、剖料、腌料、洗料、煮料、捣料、漂浆、打浆、抄纸……这个过程一般需要4个月时间。

  棠岙纸又名苦竹纸,苦竹乃历代文人墨客抒情、寄情之物,苦竹因汁涩味苦而得名,也正因其苦涩,而使得以苦竹作为原材料制作的棠岙纸拥有防虫防蛀的特殊功效。

  袁恒通年纪大了,儿女们纷纷开始来帮助父亲。现在,一个大女儿帮着烘纸,小女婿做着最难的一道抄纸活,其他儿女也会经常回来帮着父亲一块造纸。其中,小女婿江仁饶与纸结缘就是在这个小小的作坊,这个年轻人当初第一次来到岳父家看到岳父抄纸,手握着柄,容器在水里来回一下,一张纸就成型了,抄出的纸薄如羽翼,肉眼很难看到,质地轻巧,100张纸最轻也只有8两,他着迷于这种传统的手工造纸技艺,就决定留下来学习古法造纸。

  1930年奉化有造纸户180户,从业1406人,纸槽265只。1951年,棠岙纸还成为了《浙江日报》、《宁波大众》等新闻单位的新闻纸。可是好景不长,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末,随着机制纸业的兴起,手工竹纸迅速受到市场挤压,作坊经营难以为继,纷纷歇业转行。

  (采访)七、八十年代初期,我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那个时候也是(我们手工竹纸)最鼎盛的时期,到八十年代中期,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我们一部分手工纸用机器纸代替了,最明显的就是我们以前做的,产量最大的防风纸,为什么叫防风纸呢?等于说我们这个纸都是发往东北的,因为在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期的时候,东北一直以来是没有玻璃窗的,而且是以前我们电视上放的纸窗,手一戳就有一个洞的,冬天来御寒的,这个纸窗把它糊起来。那么也就是现在的玻璃窗替代了防风纸窗,那等于是一下子80%的销量就断掉了。

  最困难的时候是在八十年代中期和末期,市场有两次大的改动,那时候一家人的收入全是靠这个纸张的销量,来维持生计的,一下子断掉,那我们最基本的温饱问题都不能保证,我们兄弟姐妹几个就商量就(出来了)打工,来维持生活。后来的一次机缘巧合,我们也在寻找手工纸的销路,天一阁刚刚好也在寻找古籍修复的专用纸,最后终于试制成功了这个古籍修复专用纸,然后经过南京博物馆的鉴定、试用,然后被媒体发表了一篇文章,叫做《最适合古籍修复专用纸——棠岙纸》。

  袁家纸与天一阁博物馆的合作从1997年开始,根据博物馆对古籍修补用纸的要求,袁恒通一次次试验,最终研制出了与古籍纸最接近、品质最理想的纸张。之后,棠岙纸成为了全国各大图书馆的古籍修补专用纸。

  袁建增是棠岙纸制作技艺第二代传承人,是袁恒通的小儿子,现如今作坊造纸大部分供给给各地博物馆和图书馆,用于古籍修复,袁建增忙于自己事业的同时帮助父亲处理一些来自全国的古籍修复纸的订单。2005年,棠岙纸制作技艺列入宁波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个古朴的村落,孕育出古法造纸的技艺;一门古法造纸的技艺,承载一个民族对造纸的情怀。薄薄一张棠岙纸连接着古人与今人的情缘,将古人的智慧再一次呈现在今人的面前。

  风云变幻,袁恒通从17岁到80岁,跨越半个多世纪对棠岙纸制作技艺的守候。他的棠岙纸在这时代里,和这座孕育了这门技艺的城市一样,一步步探索,寻找自己的定位,它不仅只是一门制作的技艺,还是这座书香城市不断崛起发展的缩影。